为什么用膨体做鼻头是返祖操作半肋骨隆鼻鼻头会吸收吗
在网络上,部分医生推荐用膨体来做鼻头,我个人持反对态度,而且非常反对!
我从业鼻整形与鼻修复25年,也算是见证了鼻整形整个发展历史,走到现在其实很不容易,经历过各个阶段的曲折道路。从最初的自体脂肪瓣到L型假体,再到L型假体+耳软骨的伪鼻综合,最后发展到目前成熟的自体软骨进行鼻尖塑形,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果再用膨体做回鼻尖,又走回了鼻整形发展的老路,这会出现历史倒退的现象,也是个学术倒退的过程。所以我本人是非常不建议大家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鼻头塑形。
为什么不建议膨体塑型鼻头?
第一:带来远期的并发症
我们阐述下假体跟鼻头之间的搭配问题。膨体也会产生一些轻微的包膜,尤其是跟微孔之间形成一种小的粘连,鼻头的皮肤在运动的状态下可能里边也会有不停的小运动。包膜在微作用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个小的摩擦,甚至有小的损伤,那就会带来以下三种并发症:
(1):存在潜在出血的可能
(2):甚至会引起肉芽肿
(3):如果肉芽肿积累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远期感染
第二:鼻尖用膨体跟L型一样
膨体做鼻尖和L型假体一样,长时间压迫鼻尖和皮肤黏膜交界处,鼻中隔挤压变形,后期导致鼻尖顶出,破坏甚至感染的可能。
当然我看到部分医生提出,膨体用于鼻尖能避开这个问题。但其实聚乙烯材料跟膜性鼻中隔,存在一定的吸收性生长,尤其是膨体的微孔结构,会把鼻头黏膜往里边吸着长,从而导致对膜性鼻中隔造成刺激,也是作为一个外来材料跟黏膜不能共存的主要原因。
第三:从鼻头形态来讲
鼻子分为9个美学单位,鼻头就有7个。如何把7个亚单位做得更漂亮,还需审美,技术,材料的三重配合。膨体对各个美学表现的表现没那么充分,尤其是膨体没有那么大垂直向上的力量。同时无法实现鼻尖各个美学细小单位的表达。
就如同鼻翼退缩的求美者,用膨体怎么解决?没办法把膨体放在鼻翼边缘,无法仿生搭建,从生理结构上来讲也不现实。
第四:从远期鼻子形态来讲
膨体无法代替筋膜,骨膜的软组织,更不会与自身鼻部软组织和平共处,所以鼻头只适合自体软骨与自己皮瓣长在一起,不发生排异,更有利于自体软骨的成活,保持远期鼻子形态。
以上就是我不建议用膨体来做鼻尖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家在听到这种治疗方法的时候,希望大家慎重选择。膨体再好,也只适合用于鼻梁!鼻头切忌不能用任何假体!包括目前流行的超肋,舒铂,曼特波,人工骨。对鼻子远期效果无法保证,甚至存在感染的问题。
我是李劲良,专注鼻整形与鼻修复25年,很乐意在此跟大家分享关于隆鼻以及整容知识,如有相关问题,可随时留言。
相关内容
相关资讯
-
【推荐】1.135亿元慈善捐款——茅台酒的故事「企业与金融」-茅台建银融资租赁公司
编 | 文 | Leo 阅读 | 6分钟 图 | 依版权出处本次疫情期间,“茅台系”累计捐款金额1.135亿元,可谓名副其实的民族企业。在危难之中慷慨解囊帮助国家及百姓。这些年,茅台的传说不止于民间。在金融行业,贵州茅台的造神运动才叫惊心动...
-
一季度多股断崖下跌基金斩仓跑路-基金跑了
崖抄底不同,基金在断崖下挫过程中,往往采取大举减持对策,落荒而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股价的下跌。而去年四季度末持仓居前的中欧基金旗下两只基金已退出前十大流通股东。更多阅读:
-
一季度多只债基遭遇大额赎回:收益回暖仍难抵挡份额流失-基金大额赎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庞华玮 广州报道首批9只债基一季报出炉,多只基金规模在一季度出现下降。总体来看,债基收益回暖,然而去年四季度债基经历赎回潮之后
-
一位精通做T老股民坦言:48元买入中石油,反复做T摊薄成本,如今是什么样的光景?告诉你真实的中国股市-中国石油股票套了散户多少钱
成功的投资都是反人性的!巴菲特显然是此间的高手。最经典的莫过于当“中石油”A股上市前期,国内各路媒体集体为其唱赞歌,超级散户杨百万也加入了此行列。但冷静的巴菲特却大举减持“中石油
-
一份“恐高”与“踏空”的焦灼:10位基金经理袒露调仓秘密-基金奥秘
在市场猝不及防之时,A股启动了一波2月大跌以来最强劲的反弹。本周以来(5月24日-27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连续上涨,累计涨幅皆超过3%。
-
一个阿里巴巴员工的月薪竟然只有6000多,究竟是怎么回事?-阿里巴巴总价值多少钱
一个阿里巴巴员工的月薪竟然只有6000多,究竟是怎么回事?段落一:8000元不到的月薪同事的女儿在阿里巴巴集团上班,却说每个月只能开口向父母要钱。
-
【推荐】6月30日浙江鼎力涨528兴全合润混合LOF基金重仓该股合润基金
6月30日浙江鼎力(603338)涨5.28%,收盘报56.01元,换手率1.26%,成交量6.39万手,成交额3.51亿元。该股为军民融合、外贸受益概念、军工、机械概念热股。6月30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
-
【推荐】10位公募派基金经理近5年全胜谁的业绩能突破周期基金运营经理
在市场震荡加剧的大背景下,今年来公募基金人事也颇为动荡。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29日,今年已有144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数量为近8年来同期最高。往年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下一站”多为私募。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2022年期间,平均...